在成都,没去过茶馆,永远是外地人

发布时间:2018-12-21   查看次数:1709 次

没有人说得清成都这个城市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。

不论男女老少,如今都对成都这座城市有着莫名的向往。

程序员们把它当作逃离北上广的目的地;文艺青年们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梦想城;大学毕业生们把它当作未知旅程的起点。在2019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就业城市里,成都已经排在北上深之后的第四名,足可见成都的巨大吸引力。

无数年轻人来到这里,在这里生根发芽,最终成为成都的一部分。但要真正融入这座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,除了需要不动产和户口本,更需要会享受慢下来的时光。

那就去享受吧,去成都最慢的地方——茶馆。

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茶馆文化由来已久。

在史料记载中,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。据《成都通览》载,清末时成都的街巷一共有516条,而茶馆就有454家,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,是历来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。

有那么多的茶馆,自然是因为有着更多的茶客:许多土生土长的成都人,儿时回忆里都有父辈们泡在茶馆里热气氤氲的画面。

随着外来文化的日渐兴盛和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加,成都的茶馆文化已经不比当年,但仍然是成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平日里,茶馆是老人们享受生活的“老年活动中心”;一到周末或是天气晴朗的日子,茶馆里就乌泱泱坐满了男女老少,一起享受那份成都特有的闲散。

对很多人来说,不是不愿去茶馆,而是因为没有时间去茶馆。

他们忙着工作,忙着挣钱,忙得自己的生活如同一团乱麻。

如今的成都,当然也已经不是年轻人们可以放开了耍的城市。但茶馆文化里豁达洒脱的那一部分,却正是年轻人们如今欠缺的。互联网上,丧文化成了年轻人的最爱,人们在自嘲中惶惶不可终日,媒体上动不动就是“北京, 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”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。

北京人说,“没有五套房,你凭什么气定神闲?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?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,听戏喝茶?”而成都大爷会告诉你,“要那么多干啥子嘛,年轻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,阔以了嘛。”,然后转身钻进茶馆。

喝茶那么简单又经济的事,凭什么要有房子才能做?茶馆没有准入门槛,它不在乎你开的是奥拓还是奥迪,也不在乎什么最低消费。它唯一需要的,是你那颗敢于忙里偷闲的心。

很多人觉得,成都人沉迷于安逸,却很少有人知道,敢于安逸有多难。

在如今这个多劳者多得的时代,收入差异是造成人们普遍焦虑的重要原因,严重一点的甚至会因为别人在加班而自己在休息产生内疚感。

但在成都,你的焦虑可以在同样虚度时光的成都人身上得到极大的缓解。为了吃火锅,已经排了2个小时的队,但一看旁边的人手里拿着的号码牌,你心里想的是,“勒个瓜娃子怕还要排2个小时”;周末,难得的好天气,你坐在茶馆里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很自然地开始同情软件园里加班的程序员们。茶馆里每一张表情和每一句寒暄,都变成了四个字:“知足常乐”。

生活节奏从慢变快很容易,但从快变慢却很难。幸运的是,在成都,茶馆是你下来的刹车片。

但我并不鼓励年轻人总是呆在茶馆里——刹车踩太死,可能就直接熄火了。对于年轻人,茶馆应该是一个释放压力的避风港,修整好之后,就要重新出发。

厌倦了办公室里沉闷压抑的氛围,来茶馆里听听最牙尖的寒暄;厌倦了工作时催命般的争分夺秒,来茶馆里“想咋懒就咋懒”;厌倦了在不同的场合故作矜持,来茶馆里放飞自我做回自己。当然,茶馆也有个不好的地方,就是用的茶实在算不上好茶,所以老茶客们如今都喜欢自己带茶叶。

茶馆,对于老成都人来说,是第二客厅;而对于新成都人来说,则是心灵的避风港。茶馆,俨然已是成都人的必需品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