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谚,是代代茶人的智慧结晶。

发布时间:2019-12-24   查看次数:1409 次

在千百年的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中,劳动者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,总结出了不少实用的农谚。那么,在茶这一千年国饮上,前人们有哪些精辟的茶谚呢?它们背后又是什么科学道理?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
01头茶不采,二茶不发。


这句话的意思是,不将茶树的顶芽采掉,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。(不发是夸张说法)



这个经验之谈,其实蕴涵着一个植物学原理:由于植物植株顶端生长能力更为活跃,多种条件都令其更易、更充沛地获取由植物根、叶所提供的养分而获得更多的生长优势,植物生理学上称其为“顶端优势”。



但顶芽生长过于旺盛,就抢走了本该雨露均沾的营养,相对应地,其它芽叶的生长就遭到了抑制。为了让茶树整体更旺盛,聪明的茶农们发现,如果采去头茶,便可使侧芽迅速生长,有时采去一个顶芽,可换来更多新梢的形成,获得更多的芽叶。因此,就留下了“头茶不采,二茶不发”的茶谚。


02立夏茶,夜夜老,小满过后茶变草


这是一句流行于浙江等地的关于茶叶采摘的茶谚。立夏以后,气温渐升,此时茶芽生长迅速,叶片渐渐老化。过了小满,春茶结束,茶芽已成老叶,如草一般失去价值。谚语意在说明采摘季节的每一天都极其宝贵。



难道茶树过了夏天就没有价值了吗?其实这句茶谚也有局限性。过去主要生产绿茶,因此对茶叶的嫩度要求特别高,但现在,不少茶厂都能生产多种茶类,对于茶叶的要求也就有了不同,夏茶秋茶也就有了不同以往的价值。经过精心的加工后,它们也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。


03茶满欺人


倒茶倒满,在茶道之中是十分忌讳的行为。但凡懂茶的人都明白,品茶需得一遍遍品味,一壶茶要冲泡数次,倒好几杯,不可能一杯倒上太多。



而且客人品茶之时,还需观汤色闻香气,倒茶留有三分,杯沿以下还有一段空间,香气不易流散,品鉴更为方便。最重要的,茶水要趁热去饮,如果倒得太满,客人去端难免会溢出来,容易烫伤客人或者洒在桌上及客人的衣服上,让客人无端狼狈。



而如果客人为免溢出急忙用嘴去饮,又失去了喝茶的情趣,更有了怠慢客人的嫌疑。另外,客人来访,还未请人吃饭,先不停让客人喝茶,喝得七八分饱,也有失礼仪。


04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


常年品茶的人,想必对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这句话并不会陌生。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,可解析为“好的地理环境”+“好的气候条件”→“优质的茶树原料”。



高山地区,人迹罕至,空气质量良好,几乎没有污染,也少有病虫害的干扰,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天然有机”。随着海拔升高,气压降低,空气越来越稀薄,茶树的蒸腾作用相应加快。芽叶本身不得不分泌出一种抵抗素来抑制水分的过度蒸腾,这种抵抗素就是茶叶中的芳香油。所以高山茶香气相对较高,冲泡后杯底留香,持续时间较长。


高海拔山区云雾弥漫,茶树接受日光辐射和光线的质量与平地不同。长波光受云雾阻挡被反射,短波光穿透力强,作用于茶树而合成更多的生物碱和酚性物,这也是高山茶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之一。



高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。白天光合能力强,夜晚呼吸消耗少,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。昼夜温差大,还有利于茶树氮磷物质的代谢,加快体内循环,促进茶树生长。


得益于上述的这些优势,高山云雾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、鲜爽度高、香高、味酽、美观、耐泡的特点。也正因如此,时常雾气氤氲的四川盆地,自古以来就是品质好茶的盛产地。尤其是盆地边缘的高海拔地区,更是得天独厚的宝地。以天府龙芽为代表的川茶,将继续用一贯的高品质,验证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这一茶谚的可靠。


关注“天府龙芽”微信公众号,获取更多有趣茶知识。


返回顶部